29歲的福建小伙李錚來重慶一年半,在我市某建材公司工作。一年前,李錚認識了單位物業(yè)公司里的保安老楊。老楊看小李人很老實誠懇,答應(yīng)將女兒楊蓓介紹給他認識。
還沒交到女友,就先讓“準岳父”滿意了,這種好事哪里去找。小李意外而驚喜,開始認真和楊蓓交往。
楊蓓來自巴南區(qū)農(nóng)村,家里經(jīng)濟條件差,但漂亮的楊蓓對男友的要求是“一步到位”。她提出,“結(jié)婚可以,必須在主城核心區(qū)買一套房子。你是男的,總不至于要我買房子吧。再說,我不想嫁到福建去,那里重男輕女,媳婦不生到兒子不罷休,我才不想當生崽機器。”
“我需要時間,”李錚說,可不可以先在巴南城鎮(zhèn)買便宜的房子,然后逐漸過渡,提議遭到楊蓓強烈反對。
“你是嫁給我,還是嫁一套房子?”“要么買房,要么死……”兩人吵起來。
今年春節(jié)后,楊蓓開始躲避小李,連電話也不接。小李絕望中,想到輕生。
縱深>
“要跳就去跳吧” 家長切忌說這話
以死相逼,以達成某種心愿,這種極端“藥方”越來越流行。尤其是遇到孩子以死相逼時,家長們更束手無策,親子教育走進死胡同。
如何避免“死胡同”?心理咨詢師朱美云說,當人們在情感上有某種壓力無法承受,在其能力范圍內(nèi)無法解決時,往往會采取極端方式。有的人只是演戲,即“秀”,有的人是一時沖動的反應(yīng),當沖動時,人的理智隨之降低。
“假如你的孩子索要iPad或iPhone,你不想遷就,而孩子卻以死相逼,怎么辦?”朱美云建議,分情況處理:第一種,如果孩子處于極度激動狀態(tài),不要隨口說“要死就去死吧,要跳就去跳”這類縱容的話,易造成悲劇,先表示理解和答應(yīng),待孩子冷靜清醒后,設(shè)法談心。
另一種,如果孩子只是隨口說要跳樓,你可以假裝沒聽到,借打電話、看電視、出門買菜等方式回避,孩子的目的是希望“戲”有人看,一旦戲沒法演,自然就冷了。總之,家長說話要講方式方法,謙和而不遷就,話糙但理不能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