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壓力大——這是一個引人關(guān)注的話題,所以許多與住房有關(guān)的新聞都會引發(fā)大家的議論,有些新聞甚至還會引來轟動效應(yīng)。像最近就有一條新聞?wù)f,在成都有不少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只好去住集裝箱。這聽著真是聳人聽聞,那真相到底如何呢?
近日網(wǎng)絡(luò)上流行一個熱詞,叫“柜族”,這個“柜族”的“柜”不是富貴的“貴”字,而是衣柜、櫥柜的“柜”,記者在微博上輸入“柜族”二字,搜索到一萬五千多條相關(guān)微博。這源于2月10號,成都一家報紙刊發(fā)的名為《成都8000“柜族”集裝箱安家》的文章,報道稱一位姓潘的年輕人大學畢業(yè)不久,月薪不足三千元,因為租房壓力大,于是就租住在一個集裝箱改成的房子里,房租每月180元。報道還稱,從2012年起集裝箱出租房在成都悄然走紅。在成都市,像小潘一樣租住在集裝箱里的人保守估計超過了八千人。這篇報道發(fā)表后被網(wǎng)絡(luò)大量轉(zhuǎn)發(fā),引起廣泛熱議。那么這篇報道的內(nèi)容是否屬實?這樣的現(xiàn)象是否真實存在呢?記者進行了調(diào)查。
首先,記者按照報道中的地址來到成都市光華大道二段,在這里看到確實有一些集裝箱樣子的東西沿街堆放,和集裝箱不同的是這些箱子上有窗戶,有的上面還有熱水器。在很多箱子上都印著 “租金六元起”的字樣,看起來的確像是住房。那么這些箱子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根據(jù)工地上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集裝箱確實是居住用的,不過一般建筑公司租來是給工地的工人臨時居住或者是工地上用來辦公和當做門房使用的。記者走訪了成都市的幾處工地,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工地附近就有這樣的集裝箱。
那么普通人到底能不能把集裝箱作為住房長期租住呢?一位知情者介紹,想要租住這樣的集裝箱,首先要要有可以放置集裝箱的土地,而使用者要擁有對這塊土地的使用權(quán),此外還要到相關(guān)部門辦理一系列的手續(xù),所以普通人租住并不容易。如果只適合工地用的話,那么之前的報道中所寫的:從外地來成都找工作的大學生小潘,和集裝箱住房公司的負責人談妥后,以每個月180元錢的價格租了一個集裝箱房,報道還配發(fā)了幾張小潘生活在此的圖片,這又是怎么回事呢?記者以學生的身份找到小潘租房的地方,也要求租一間這樣的集裝箱房。
工作人員解釋,這些集裝箱并不是就地出租的,要想住需要租用者自己先找好地方,再由公司把集裝箱吊裝過去。
在之前報道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小潘所住的集裝箱中有小一號家具、齊全的電器,看上去確有其事,那么文章中提到的這個小潘到底是什么人呢?
工作人員介紹,小潘是他的一個同事的親戚,小潘年前確實住過這里,但這塊場地當時只住了他一人,并不像媒體報道的那樣誰掏六元錢都可以隨地入住。
這個工作人員還透露,這篇報道雖然寫的都是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但實際上這個記者是年前來采訪的,況且現(xiàn)在小潘也已經(jīng)搬走了。
小潘本是因為特殊原因暫住在集裝箱里的個例,但在報道中卻成了大學畢業(yè)生因租不起房長期居住在集裝箱的代表;本沒有什么學生住在這塊場地的集裝箱里,但這篇報道出來后,有很多媒體一擁而上前來采訪,報道出來的也都是大學生住在集裝箱里。那么這樣的新聞是怎么炮制出來的呢?
就在記者采訪完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來采訪的當?shù)仉娨暸_的女記者拿著話筒走了過來,他們以為記者是要租房的大學生,直接為記者安排了一場采訪。她首先把記者帶進了樣板間,對記者說:“同學,我們想做一個簡單的采訪,就說你為什么想租這個地方。這是他們的樣板間,我們設(shè)置成這是你自己的房間,你就談一談你住在這里面的感想,你對這里面的一些陳設(shè)還有什么期許和愿望?!?攝像還為記者設(shè)計起了臺詞。
在這個樣板間里記者看到,房間里擺放的電器、家具都和那篇報道中小潘使用的一模一樣。
女記者讓記者根據(jù)攝像提供的線索整理一下思路,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再算算租這么一套房子要花多少錢,他們讓記者說已經(jīng)在這里住了兩個月。
一條不實消息就這樣利用了人們對房產(chǎn)問題的敏感心理,被傳播、放大,最終引發(fā)了負面影響,這教訓很深刻。將來這樣吸引人眼球的消息也許還會出現(xiàn),它越是離奇便越要警惕。而這起事件由個別媒體報道引發(fā),更該引起思考,擔負著重要社會責任的媒體必須謹記: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