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河村鈊男應該是另一個“步兵101旅團”的伍長了。日軍的編制序列里出現的第二個“步兵101旅團”,是1945年4月才隨161師團組建起來的。河村鈊男如果隸屬于這支部隊,那么通過史料考證可得知,河村鈊男不僅沒到過南京大屠殺現場,甚至都沒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到過南京。
根據日本官方軍史《昭和二十年的支那派遣軍》的記載:161師團于1945年4月中旬才組建,下轄101、102兩個旅團,是為了防御盟軍在上海登陸而緊急新建的一支毫無歷史的部隊。該師團成立后駐扎在上海南郊,一直在進行警備和陣地構筑工作。1945年8月13日在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背景下,岡村寧次于中午12時03分接到了東京的電報:“大本營為打開關東軍之危局,要求派遣軍立即給南滿調去1個軍司令部和兩個師團的基干兵力”。岡村寧次于下午下令161師團從上海集結,啟程前往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二天,也就是8月14日下午,在獲悉投降已成定局時(日本天皇于當天發(fā)出《停戰(zhàn)詔書》,次日正式播發(fā)),岡村寧次又下令161師團在鐵路沿線就地停止前進。當時161師團以鐵路運輸的一部剛好行進到南京附近的鐵路線上,師團主力隨之從8月15日起開始陸續(xù)下車,集結于南京等待繳械遣返。
上述考證同時也明確了河村鈊男在南京受到的“厚遇”,是日本投降后,中國軍民“以德報怨”,優(yōu)待放下武器的日本戰(zhàn)俘的普遍行為。日本投降后,中國方面嚴格規(guī)定人員與日本戰(zhàn)俘接觸“必須態(tài)度端莊,言行客氣”,不可有“粗魯傲慢行為”。日俘的主副食待遇標準與“當地中國正規(guī)軍待遇相同”。軍政部還曾規(guī)定發(fā)放日俘的零用錢,如河村鈊男這樣的軍士每月甚至可領到400元法幣的零用錢。
河村鈊男在南京感受到的這些人道主義的境遇,當然不能成為南京軍民熱情“招待”日軍的證據。而在日本投降前沒有到過南京的河村鈊男,其所謂的“經歷”被其子河村隆之用以否認南京大屠殺,則更是荒謬的無稽之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