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銅是主要由銅和鋅形成的合金,用途甚廣,其性質(zhì)取決于銅和鋅的比例。含銅達63%以上的黃銅,可以冷加工,可以退火,有延展性;而含銅較少、含鋅較多的合金,則應熱加工,強度較高。
由于我們不知道古人用什么方法來熔煉鋅礦或菱鋅礦,對古代使用黃銅的情況也不太清楚。鋅的沸點比銅低,在加熱銅時,木炭也會加熱鋅礦,很難不讓鋅蒸發(fā)掉。羅馬人可能是最先大規(guī)模使用這種方法的人,但是熔煉青銅的匠人可能在此以前已無意中生產(chǎn)出了黃銅,因為錫與鋅的區(qū)別,最初是不清楚的。我們應該注意,《圣經(jīng)》里提到的黃銅,實際上都是青銅;稱為哀斯的羅馬硬幣,也是用銅或青銅鑄的,而不是用黃銅鑄的。使事情變得復雜的是,他們確實曾利用黃銅來鑄幣,但是起初黃銅比銅或青銅都更昂貴。
然而從中世紀起,在其未用來作壺和盤之前,黃銅是一種奢侈品,只用來做紀念性的墓碑之類的東西。從約公元1230年起,黃銅制品在歐洲流行了約 300年之久,因為它們比大型的雕塑品便宜得多。死于1231年的威爾普大主教的銅像,是人們所知的用黃銅制作的最早的銅像。鑄造黃銅制品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粉碎的鋅礦和木炭跟銅塊混合起來加熱,使鋅和銅結(jié)合在一起,再加熱使合金熔融,然后將銅液灌入鑄模。英國最早的黃銅器是進口的,主要是從圖爾內(nèi)進口。委托人可以從圖爾內(nèi)訂購已經(jīng)裝在漂亮的底板或大理石底座里的完整的墓碑。制作銅制墓碑的辦法,是先鑄好銅像,通常還要鑄好周圍挑棚的剪影,再把它放在預制的石板里,用刀子在銅像上面刻出人的細部。有時銅像的手和面部要使用雪花石膏或其他鑲嵌材料。銅像安全做好后,用裝在鉛栓里的暗銷固定在石頭底座上。銅像本身放在一層瀝青上。很大的銅像就分段鑄造,然后接合起來。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